前列腺癌的有关发病因素

作者:admin 发表于:2024-05-18

        前列腺癌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确。 1985 年美国资料认为癌基因是最重要的因素,病毒亦是可能的病因。美国一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,前列腺癌与淋病发病率之间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联系,从而提出了前列腺癌的病因与病毒性性病及慢性感染有关。

         1 )性的活动因素:性激素与前列腺癌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,青春期切除睾丸不会发生前列腺癌,抑制雄激素可以使前列腺癌消退。青春期性活动与前列腺癌发病相关,青春期性激素过多是助癌因素。前列腺癌病人的性活动高于对照组,青春期开始较早,初次性交经历较晚。离婚和丧偶者的前列腺癌死亡率高于有配偶者。有子女的比无子女的要高。失去性功能的年龄越大,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也越大。说明禁欲时间长,性冲动频繁而得不到发泄是危险因素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  2 )饮食因素:高脂肪饮食也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。我国居民年平均脂肪、肉类消费水平不断上升,可能是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。统计资料表明, 20 世纪80 年代以后我国居民食用油、肉类、家禽、水产、蛋类的消费量大幅度增加,粮食在城市居民中相对减少, 1978  1982 年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从食品中摄取的营养素(脂肪来源)为: 1978 年动物 13.9g ,植物 16g  1982 年动物 21.1g ,植物 23.3g 。短短 5年间,无论动物和植物来源脂肪都在增加。据《今日美国》 2000  4  4  报道:一项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出了一种可能性,即过多地消费牛奶和奶制品,会部分地提高前列腺癌的危险性。研究人员发现一天至少消费 2.5 份奶制品的男人,得前列腺癌的机会比一天消费少于半份奶制品的人高 30 %。其原因是乳制品中高含量的钙质会抑制维生素 D 的摄取,导致身体中维生素 D 的不足,每周平均喝 6 杯牛奶的男性体内的维生素 D 会明显的比每周平均只喝 2 杯的男性低许多;而维生素 D 对预防前列腺癌有明显的作用。所以大量的摄取钙质会提高罹患前列腺癌的机会。然而牛奶中高含量的钙质,一直都被认为对骨骼的发育和保健都很有益的,所以医师并不建议男性完全停止摄取乳制品,平时应适量的摄取钙质即可,不要过度补充钙质,过多的钙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负面的影响。为此,乳制品行业已经推出的维生素 D 奶应该说是个好主意,在牛奶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 D 有利于预防前列腺癌的发生。

         3 )遗传因素:前列腺癌的遗传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,全球黑人发病率高,有家族史的发病率也高。统计发现前列腺癌患者兄弟比其他人发生前列腺癌的机会高 3 倍,尤其容易早年发病。

         4 )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关系:两者在发病学上有没有关系,目前仍有意见分歧。有的人认为在前列腺增生病人中,前列腺癌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无前列腺增生者为高,也有人认为很难找出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之间的病因关系。

         5 )接触化学物质:如镉与前列腺癌的关系,发现与镉接触的男性工人,其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增高。在美国,农民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,正常前列腺中的锌浓度很高,锌对抑制前列腺癌的脂代谢功能极为重要。锌与镉有拮抗作用,镉容易代替锌,故镉能致癌的机制值得重视和进一步观察。

        目前认为,发生前列腺癌的先决条件是男性、年龄增加和雄激素刺激,其他如遗传倾向、接触化学物质、饮食因素和生活方式等也都是致病因素之一。新近还有人提出前列腺曾有淋球菌、病毒及衣原体感染,患上性传播性疾病、输精管结扎术、职业与前列腺癌的发生也有关。医学界普遍认为,癌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。但是研究人员却发现,前列腺癌是基因不活化的结果,因此只要用药物让基因活化,就可以有效地治疗癌症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研究人员指出,骨癌、大肠癌的发生是因为基因发生突变、使得人体正常细胞完全被摧毁;但是前列腺癌之所以发生,却是因为基因无法活化,造成  基因活化  ,使得新细胞取代了旧细胞。 “pp32” 正是基因活化的关键,正常细胞看得到这个基因的活动,但是癌细胞就看不到这个基因的活动。但是当同一族基因 “pp32r1”  “pp32r2” 的基因活化之后,却会造成 90 %前列腺癌的发生。这样的基因活化反应在乳腺癌病人身上也找得到。研究人员也发现,基因活化鉴识技术可作为前列腺癌的筛检方法。虽然前列腺抗原测试法(PSA )是目前最主要的筛检方法,但是其防治前列腺癌的效果仍然有限。利用基因活化鉴识技术准确率更高,更能达到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的效果。从这些不同,有时甚至相反的研究结果看,前列腺癌的发病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,强调某一单独因素的意义是很困难的,有些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。

4db8a1318c9bc7820e48c0d12d9d3981.png!mfit_w2048_h2048_jpg.jpg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